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
发送邮件
 
物业管理顾问服务
全委物业服务
清洗工程服务
有害生物防制
绿化施工维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服务项目 - 社区文化
社区文化为大众打造精神家园
主讲人:社会学家 邓伟志
  邓伟志,著名社会学家,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上海市作家协会散文杂文委员会主任,全国政协常委。1983年提出妇女学,近年主攻城市社会学。出版《家庭的明天》、《市场经济中的若干社会问题》、《伪科学批判记》等20余部书,有的著作获国家级一等奖、中国图书奖。
  核心提示
  广袤的大社会是由无数个小社区组成的,现代人都生活在某个特定的社区中。用文化把人们联系起来,通过各种文化活动可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归属感。社区就是要把“赤、橙、黄、绿、青、蓝、紫”各种阶层,绘成“彩练当空舞”的“利益共同体”,为大众打造“精神家园”。
  今天,我想谈谈百姓生活中的社会科学话题,尤其是与大家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社区建设问题。
  社区是市民的“精神家园”
    社区是个社会学名词,起源于拉丁语,意思是共同的东西和亲密的伙伴关系。一般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目前城市社区的范围,一般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
  过去十年间的中国社区建设事业是中国社区建设的第一阶段。下一步,中国的社区建设事业应该进入第二阶段。其基本特征应当是:“走出社区,超越社区”。说白了,就是不再拘泥于、不再局限于行政划分的“街道办事处”之类的社区。“走出社区,超越社区”是由社区的定义和性质决定的。社区是区域的人群共同体,这个人群共同体,毫无疑问应当包括街道,可是,决不限于行政划分的街道。
  社区应当是具有高度的灵活性、松散性的“共同体”。行政区划不能交叉重合,社区完全可以交叉重合。市民可以同左边的圆,组成社区;也可以同右边的圆,组成社区。两圆可以相交,三圆也可以相交。甚至于还可以以市民为圆心,画出很多同心圆,即参与半径越来越大的社区活动。社区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市民的“精神家园”,市民参与若干个社区的活动,是社会参与率高的表现,是社会互动、社会沟通、社会认知增强的表现,也是社区发展的要求,是值得鼓励和庆贺的。
  这种纵横交织的多边社区,有利于提高市民的选择性、自主性,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共享和节约,有利于弱化社区的“亚政府”功能。现在有些社区不是政府,胜似政府。是政府,还有一套制约机构;不是政府的“亚政府”,缺乏相应的制约机构。是政府,还有个权力分流、转移的问题;不是政府的“亚政府”,却是“五脏俱全”,工农商学兵,东西南北中,集于一身。“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这不利于社会事业的管理。尤其是随着属地化的进展,街道要管的方面将会更多。现有街道的职权迫切需要弱化,迫切需要转移到中介组织身上去。这既是街道干部的要求,也是市民的愿望。街道职能也面临着抓大放小的问题。弱化次要功能是为了强化主要功能。
  社区文化能够治疗“城市病”
  广袤的大社会是由无数个小社区组成的,不论是多么小的社区都是一个不小的社会。推进社会发展的大量事务要在社区中运作和落实。社区发展状况是评价一个社会文明程度和生活质量的尺度。社区发展也是社会化发育的重要标志,又是社会化组织的基本形态之一。社区是伴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而“冒”出来的,是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而日益兴旺起来的。
  城市是工业文明的产物。城市延长了人的活动半径,扩大了人的活动范围。可是,由于城市的异质性大、流动性大,以致在社会化提高的同时,也难免出现“小社会”的封闭。我国的城市化发展迅猛,为中国的经济繁荣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是,有城市必有“城市病”。精神危机便是各国在城市化过程中都感到棘手的一种“城市病”。城市同农村相比,职业上的异质性扩大了,文化上的异质性扩大了,包括经济收入上的差距也比以前大大拉开了。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有差异是正常的,是好事情。问题是:异质化会带来疏离化、匿名化、孤独化、冷漠化,等等。所谓“一墙之隔,老死不相往来”,这些“城市病”是与人性相悖的。人是社会化的动物,是富有感情的动物。异质呼唤同质,疏离呼唤接近,匿名呼唤“常相知”,孤独、冷漠呼唤共同体。一百多年前,就有社会学者提出:为了“减少城市刺激”,实行“工作与生活分离”。以研究社区为主要成果和主要特色的芝加哥学派,便是应大城市芝加哥的呼唤而于20世纪初叶形成的。20世纪60年代,日本也痛感要在社区中“恢复人性”、“重建人性”。社会化的功能是把自然人变成为社会人;社会化的功能又会把异化了的“社会人”重新铸成大写的“社会人”。
  现在,中国城市的异质化在加重。毋庸讳言,中国还出现了新的阶层分化。阶层分化会产生多元活力。问题是:要学会从各阶层之间的不同利益中,找到共同利益;把各阶层之间不同的价值趋向,编织成有美丽图案的“社会关系网络”。要治疗孤独化、疏离化、表面化的“城市病”,唯一的药方是开展社区文化活动,用文化把居民联系起来,在活动中增强认同感、归属感。因此,社区就是要把“赤、橙、黄、绿、青、蓝、紫”各种阶层,绘成“彩练当空舞”的“利益共同体”。社区建设重心是文化社区,是社区文化。社区是社会的根,文化是社会的魂。文化的重心必须下移到根,下移不是走下坡路,下移是为了向上,也只有下移才能深入到文化的源泉之中,也才能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
  社区文化“无文不高”
    在社区建设的丰富内容中,社区文化是属于深层次的建设,高层次的建设,也是高难度的建设。我们常说:“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除此以外,还应该有一个“无文不高”。在文化上很穷,再富也可以被视为:穷得只有那么几叠票子。马克思说,为了造就新型劳动者,应当“在一切个人的自由时间内,对他们进行艺术教育和科学教育”。马克思在这里所指的就是文化。
  发展社区文化首先要刷新社区文化的理念。社区文化不只是蹦蹦跳跳,主要是为了丰富居民的生活,满足居民求新、求知、求美的愿望,营造城市的文化氛围,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化层次,指引群众的文化选择。社区文化首当其冲的是要跳出狭义的小文化,进入开阔的大文化。大文化包括科、教、文、卫、体,包括生活方式、精神状态,自然也包括文化素质。文化的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整体推进才是真正的推进,单项直进是进不了多深的。大文化是无限的,然而一个社区的文化资源又是有限的。作为社区只能是就地取材,扬社区之所长,避社区之所短,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小中见大。
  发展社区文化要力求“人性化”,文化的功能是陶冶人的,陶冶人的文化就离不开人文关怀。要寓教于乐,乐中有教。既要讲究健康、向上,也要有宽松自由。社区文化少不了软件,也少不了硬件。文化设施、文化事业的合理布局也是人性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文化设施、文化事业的密度是与人口的密度成正比的。有的城市提出“一公里文化圈”,是值得称颂的。人是平等的。不管本地人还是外来人,不管富人还是穷人,不管白领还是蓝领,人人都有享受文化的权利。人人都是文化的主人。
  社区文化的平衡化是人权的主动体现,也是“人性化”不可分割的内容。但是现在社区文化雷同的现象很严重。发展社区文化要力求多样化,不要总是埋怨群众不参与,首先要问一下自己的安排是否合乎群众的胃口。“难调众人口”,是问题的一面,问题的另一面是你有没有战胜困难,满足人们多种胃口的郑重态度。以多样文化适应多样需求群众就会参与,千人一面,千篇一律,那“一”再好也只能为少数人所接受,而不会为大多数人所喜闻乐见。
  人不可一日无炊,社区文化不可一日中断。社区文化是社区文明的内核。社区文化有助于丰富市民的精神生活、陶冶市民情操、开发市民潜能、增进市民交往、塑造市民素质、促进经济繁荣,这正是社区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有一阵子大讲“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为什么不可以提倡“经济搭台,文化唱戏”呢?为什么不可以是经济与文化共同搭台,经济与文化共同唱戏呢?许多社区文化建设的目标是:积极健康、丰富多彩、服务人民。经济是基础,这是尽人皆知的理论常识。“基础”不就是“搭台”的同义语吗?社会早该进展到经济反哺文化的新阶段了。随着物质的丰富,人们的文化需求正在日益增强。我们不是要建设“学习型社会”吗?学习什么?主要是指学习文化。我们不是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吗?列宁讲,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里是建不成社会主义的,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呢?不用说,更离不开文化,尤其需要和谐文化的引领和支撑。
  社区文化应力求多元化
  为了提高社区文化的参与率和持久度,根据一些地区的经验和认识,需要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社区文化与企业文化
  市场经济愈是发展,愈是应该突出文化。市场经济的一个负作用是带来一部分人的异化:把人变成“非人”。物业公司在抓企业文化的同时,参与抓社区文化,既可以帮助把“非人”变回来,也可以提高企业知名度,昂扬企业精神,提高管理水平。我们不应该局限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片面性上,还应该看到文化确有经济功能。经济、文化是互动的。文化能使得经济如虎添翼。社区文化与企业文化也是“优势互补、服务互为、利益互与、资源互享”。
  ●社区文化与社区教育
  当前,社区教育已成为实现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学校应自觉承担部分终身教育的职能并逐渐成为社区教育文化活动的中心。承担义务教育任务的学校多在社区。社区都有中小学,有的还有大学。社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育“四有”公民,应以思想道德教育为主线,以青少年为重点对象,以先进文化和市场经济知识、法律知识、科学知识等的传播为主要内容,积极构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育人格局。社区教育有教育的功能优势、组织优势、情感优势、传统优势。教育界投入社区教育,会为社区增色。社区文化应把社区内的教育纳入进去,纳入计划,纳入工作范畴。
  ●移民文化与本土文化
  社区中总会有移民。发达的社区还会有远距离移民。如果说市井文化是主流文化,那么,移民文化便是亚文化。移民,特别是以城市为目的地的移民是要在别人的生存空间里挤出一块自己的生存空间。在本土文化看来,这无疑是一种入侵,是一种掠夺,如果生存资源不够丰富,生存环境不够宽裕,这种入侵和掠夺就更加令本土文化所不能容忍。因此,亚文化既有丰富主流文化的一面,又有与主流文化冲撞的一面。这就要求社区善于整合,化冲撞为融合,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市井文化有利于安居乐业,人口稳定。移民文化是新鲜血液。二者相得益彰。
  ●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
  我们应该把社区文化的层次尽量往高里提。现在对高雅文化不敢问津的局面一定要改变。但是,曲高和寡也不行。当务之急是文化的大众化问题,是农民市民化问题。要把文化还原于大众。要常常举办一些书画、民乐、歌舞、武术、读书会、马路运动会、长跑队、腰鼓队,要办科普墙、双休日学校、文艺别墅、咨询等居民喜闻乐见的活动。社区文化要同家庭文化相结合,把家庭文化推荐给社区。社区文化要同广场文化相结合,社区也不妨办点节日文化,从而多视角地满足居民求知、求乐、求新、求健、求友、求助的需要。不同的社区应有不同的文化特色,千万不可千篇一律,不可把改头换面的东西说成“别具一格”。有了各个社区的特色,便有了区域文化、民族文化的绚丽多彩。
  社区文化需政府培植
    发展社区文化必须实行共建共享。社区文化的本质就是要打破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乃至于融合这些所谓的网缘关系于一体,熔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和区域文化于一炉,因此,少不了政府与企业、社区一起共建。共建共享要建立在变“肥水不流外人田”为“肥水当流千万家”的共识基础上。在众多共建单位中,各方有各方的优势,可是,无论如何政府总是主导。很多文化事业是公益性的,半公益性的。社区文化主要是公共文化。姓“公”就是姓“政”。政府应把公共文化服务纳入目标管理。政府在社区文化建设中,要发挥启动作用、组织协调作用、宏观指导作用。政府还应当加大对社区文化的投入,用公共财政直接投资文化,用产业政策扶植文化,用政府采购支持文化。
  社区文化的建设应该是全面的,涵盖经济、政治、教育、卫生等诸多方面。围绕这一目的,社区建设的目标通常被认为是“三优化”:人的素质优化、生活质量优化和环境优化。所谓环境优化,除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物象文化与心意文化的协调以外,还包括人际关系。“一个朋友可以让你多活十年,十个朋友可以让你长命百岁。”人与人之间熟悉、信任、关切、互助、融洽,有利于身心健康。生活是人的生活。环境是人类存在与发展的环境。归根结蒂,是要提高人的素质。社区文化有时会冲出本社区,与兄弟社区的亚文化以及社会的主导文化进行交流、渗透、碰撞和融合。这恰是社区文化的活力所在,是出现新文化的前兆。唐代大诗人刘禹锡说:“八音与政通”。古今不知有多少雅文化,包括所谓的宫廷艺术,是起源于社区的。
  马克思说: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马克思又说:“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社区是每个人的第一层社会关系。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坚信: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社区文化建设,将对提高“剧中人”的素质和提升“剧作者”的价值做出应有的贡献。社区是群众的乐园,是社会的基础,时代的前沿。在中国,一个又一个社区文明了,祥和了,一个高度和谐的社会必将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公司地址:武汉市洪山区欢乐大道杨园南路东湖花苑5栋1单元801
电话:027-86720035  传真:027-86717857  E-mail:service_whxdwy@163.com
鄂ICP备19028345号-1 Copyright 2008-2010 武汉新东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百度搜索: 武汉物业公司 | 推广关键词: 物业管理 全委物业服务 清洗工程服务 有害生物防制